首页 > 工作动态 > 京蒙协作
点击显示或隐藏左侧导航

延庆兴和同心书写深化东西部协作的时代答卷

  新的秋天,硕果累累。新的一年发展答卷,来之不易。在勠力同行的征程上,延庆与兴和在产业合作、教育、医疗、消费、就业帮扶等各领域协作工作中,坚持首善标准,落实“三个转向”要求(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紧贴兴和县发展建设需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助力兴和县高质量发展,让兴和县的每一位贫困群众切实找到了增收脱贫的宽阔路径,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大道上勇毅前行。

  医疗牵手越山海 共筑百姓健康梦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是中国西部及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县,有“走进兴和一步,跨入中国西部”之称。兴和县分为新、旧城两部分,常住人口16.7万人。由于城市规划,大量人员迁往新城居住,其老城区内居住人员多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经济基础较薄弱的人员,人口数量仅为3万左右。兴和县医院位于老城区内,服务对象以老城区居住人员为主。

  来自延庆区医院的消化内科医生郭静尹在前往兴和县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前,便积极了解当地风土民情和兄弟医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到达兴和的第一天,在当地卫健委领导介绍了兴和县医院的基本情况后,郭静尹和同事们甚至顾不上安顿行李,便迅速进入角色,与相关科室进行精准对接。作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她被安排到内镜室。一进入科室,就立即开始熟悉人员和设备情况,了解到内镜室日常不开展胃肠镜检查,只有一名护士每天上午进行病员预约,周六由呼和浩特的专家过来集中操作。考虑到来就诊的多是老年人,来往行动不便,郭静尹便提议周一至周五常规开展检查,让病人跑最少的路,争取来医院一次就能做完胃肠镜。

  就在大家刚刚商量完毕,准备回驻地进行简单休整时,兴和的同事接到一个电话,有个病人上腹疼痛一周了,最近两天疼得厉害,想做个胃镜看看,刚刚抽了血化验传染病四项,大约12:00出结果,由于家离得比较远,问能不能今天就把这个检查做了。郭静尹没有丝毫犹豫,等化验结果出来后,连晌为病人做了检查,这是一位年过七十的老先生,检查发现其胃窦小弯侧有一处比较深大的溃疡,难怪腹痛那么严重,找到了病因,她又给老先生开好对症治疗的口服药物,仔细告诉患者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一个月后,这位老先生特意来到内镜室,对她表示了深深的感谢之情。

  帮助科室改进了胃肠镜检查治疗预约制度;完善了一次性耗材使用登记簿;规范了病理标本收费制度……在此期间,郭静尹除了开展消化内镜检查及镜下治疗等日常工作以外,还积极参与相关医疗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当地百姓知道兴和县医院来了北京的大夫,纷纷前来就诊,从当初刚到的时候每次做一两个病人,到后来胃肠镜检查已经需要预约到一周以后,郭静尹每天下班的时间也越来越晚。繁重的工作,长时间的站立,让原本就存在问题的髋关节不堪重负,每次回到驻地,她都要先在床上躺一会才能缓过劲来。但感受到当地患者对她的信任,她便浑身充满了力量。“个人能力虽然有限,但是如果把每件小事做好,让接诊的每个病人都能得到应有的诊治,就是我为兴和县医院的发展做出了微小的贡献,为兴和人民的健康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郭静尹说。

  2023年是区医院对口支援帮扶内蒙古兴和县人民医院的第6个年头。多年来,区医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坚决扛起“北京延庆——内蒙古兴和”医疗对口帮扶的使命责任,通过“组团入蒙”“远程医疗”“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受援医院开展全方位帮扶工作,有效促进首都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了基层医院诊疗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兴和本地群众就近享受到三级综合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

  不仅仅是区医院,几年来,区卫健委共选派了18个专业43名专家组团入蒙支援,传技术、帮管理、育人才,不断提升兴和县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为受援医院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谱写跨区域对口帮扶新篇章。

  乡村振兴成效显 共同浇灌“友谊花”

  自2011年开始,大榆树镇和大同夭乡结缘,从最初的对口帮扶到现在的东西部协作,两地干部为了共同的目标加强合作、不懈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两地本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思路,共谋发展思路、共商协作事项。

  走进大同夭乡,映入眼帘的是平坦干净的路面、整齐排列的路灯,和美乡村如明珠般洒落在道路两旁,以蝶变之姿展现出乡村之美。

  几年来,在大榆树镇以及片内各单位大力支持下,大同夭乡先后在银子河村修建垃圾焚烧炉、高庙子村新建垃圾池,保障了垃圾处理终端建设。利用帮扶资金设置保洁公益岗位、在全乡范围内投放垃圾桶、建设垃圾存放点……一系列举措不仅使村庄由“脏、乱、差”向“净、绿、美”提升转变,全乡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还增加了公益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从细微处入手、在细节上见真章。大榆树镇针对大同夭乡村民急需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帮扶,使其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的同时,温暖着广大村民的心灵。

  不仅仅是大榆树镇,我区发改委、八达岭文旅集团等70余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兴和县对口乡村紧紧连在一起,对口帮扶工作让两地联系更加密切、合作更加深入、感情更加深厚,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助力一个个产业单一、贫困落后的小村,成为产业兴旺、村美民富的靓丽村庄。

  帮扶助残有温度 精准服务暖民心

  在2023年城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上,一位全神贯注、巧手舞动的大姐进入人们的视线,不一会儿一个缝制好的垒球就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位大姐叫刘宝霞,是一位来自兴和县城关镇兴昌社区的肢体二级残疾人。她在4岁的时候被医生确诊为马蹄内翻足畸形,一直靠助行器和轮椅生活,能够自食其力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务农打工,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平时在家靠手工缝制双面羊绒尼大衣补贴家用。参加了这次培训班后,刘宝霞开心地表示:“我这几天学会了缝制垒球,前段时间参加培训还学会了扎拉花,编制马鞭等,掌握了一技之长,依靠自己的能力,增加收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学到这些知识以后还可以走向社会,制作的东西还可以卖出去,增加收益。”看着这位脸上挂满笑容、身残志坚的大姐,人们也被她热爱生活的态度深深感染。

  一直以来,残疾人就业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身体上的一些限制,残疾朋友们的就业面也相对较小。兴和县残联利用延庆区残联帮扶资金和自有资金,在县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组织开展了2023年城镇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增加残疾人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掌握一技之长,依靠自己的能力,逐渐实现就业创业,摆脱残疾人就业难的标签。

  刘宝霞仅仅是众多残疾人中的一个缩影。此次培训中,培训班老师就垒球缝制技术进行授课培训,通过理论加实践的授课模式详细为残疾人讲解缝制要点,并进行现场演示、培训,56名城镇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就初固定、线上蜡、缝制、收口、校线五个缝制过程细心学习,更好更深入地融入社会生活。

  据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扎拉花的手工费用偏低,扎一个1毛5,很多人不愿意干,但是残疾人朋友不嫌费用低,耐心坐下来编织,10多分钟可以完成20多个。用刘宝霞的话来说:“不怕手工费用低,就怕没有编织订单,财富是通过慢慢积累的。”据了解,今年以来,刘宝霞仅编马鞭的工资收入就有1200元。

  手工编织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浸润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的勤劳智慧,在电商平台大力发展的浪潮中,具有投资少、就业方式灵活、增收见效快等行业优势,使残疾妇女有事做、有钱挣,是帮助其增收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一条新路子。

  “我们希望通过帮扶资金助力残疾人朋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就业创造优渥条件,成就更多需要成就的残疾人朋友。”区残联副理事长王爱国说。

  帮扶兴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接力赛”,当下很多帮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3名干部、34名专业技术人才正为兴和的百姓服务,“京彩西品”等消费帮扶金秋集中行动正如火如荼,开展东西部协作力度不断加大,新征程上的幸福图景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