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红“莓”花儿开



“在我们园区干活儿的贫困就业人员,年人均增收在6000块钱左右。”说这话时,对河北尚义四个乡镇进行产业扶贫的李楠憨厚地笑了笑。他算了一笔账,在草莓园干活儿的就业人员,除了每人每月3000块钱的固定收入外,还有年底分红和土地出让金两部分进项。这样的收入,与当地年人均收入2900元左右就算脱贫的标准相比,无疑高出了一大截,“他们现在的生活(过得)很滋润”。

身材魁梧的李楠是北京万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自2017年七八月份第一次随昌平区政府扶贫工作人员到红土梁镇考察开始,便与那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一年之后,由他负责投产的“昌平—尚义现代高效草莓产业园”,会在这片塞外高寒之地,发挥引领农户脱贫奔小康的“攻坚”作用。

红土梁镇是李楠进行产业扶贫的“对象”,与其一起被划入帮扶范围的,还有小蒜沟镇、下马圈乡和甲石河乡。有资料显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尚义县2018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6482户,涉及贫困人口11278人。而仅在李楠所帮扶的四个乡镇中,贫困户就多达2982户,人员所分布的村庄更是多达46个在48个村庄内。作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排头兵,要想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就需紧紧围绕“准”与“实”二字做文章。而这,也正是李楠他们被尚义县委、县政府两套班子领导带领着,一块地一块地像过筛子一样对县里推荐的七八块土地一块一块进行堪察的目的。参与考察的挂职干部与企业负责人心里都清楚,只有号准土地的脉,才能准确无误地下好消除贫困的“药”。而所谓的“药”,自然是适合在这里落地开花的产业项目。

可是,什么种子才能在瘠薄的沙土地上开出致富花呢?反正,祖辈生活在这里的人是给不出答案的,他们只是忍不住抱怨:“种点菜吧,得先在地里铺层地膜,不然浇水、施肥都白搭。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季,等到菜收回来了,掰着指头仔细一算,却发现亩产收入只有七十来块钱……”谁能想到,就是这种让人拔不掉“穷根子”的土地,却让李楠在心里暗暗叫好。他说,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这些看似不利的因素,其实就是草莓种植产业在此“落户”的有利条件。具体到草莓栽培上,海拔高带来的冷凉气候,最适合培育草莓及各种菜苗;十几二十度的昼夜温差,又特别利于提高草莓的甜度;而看上去极不适宜种庄稼的沙质土壤,则更是栽培草莓的绝佳“温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从合作事宜洽谈,到大棚动工修建,一年多的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般倏忽而过。2019年初,“昌平—尚义现代高效草莓产业园”正式在红土梁镇榆树湾村投产运营。在占地三百余亩的土地上,赫然矗立起170多栋温室大棚,“150栋春秋棚、21栋日光温室、6栋连栋膜温室。除了培育草莓,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育苗。菜苗就地卖给农户,草莓苗则发往全国各地。”在一排排大小不一、列队却很齐整的温室大棚里,跃动着人们不舍得稍事歇息的忙碌身影,就连76岁的贫困户罗玉芳,也在这支忙碌的队伍中奔忙着。

然而,若非那次与李楠的偶然相遇,身子骨还很硬朗的她,或许时下仍在给五十多岁的闺女打着下手吧。而对于怜贫惜老、诚信为本的李楠来说,年纪的大小,并不能、也不会成为他迎接人们到草莓园干活的绊脚石,他认为,只有将真正贫困的人吸纳进来,让他们有活儿干、有钱挣,才不辱自己来此扶贫的初衷与使命。

草莓园运转起来了,贫困人口亦召集来了,尘埃落定后,按说李楠的眉头应该舒展开了,但他却似乎并未有就此罢手的意思。如何让“富根”扎进泥土,如何让落地的长、短日照草莓随市场“起舞”等等新问题,继而如四百米接力般萦绕在他心头。于是,招揽引进人才、根据旅游市场改良草莓品种,又相继被他写进了工作日志。

他坦言:“为了提高贫困户的收入,让他们一年365天都能依托草莓挣钱,我们还与当地政府做了一个产业规划,并专门针对夏天的旅游旺季,结合长、短草莓的优点,培育出了一个新品种。”有着长远规划的草莓产业,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轻人回乡创业的目光。“现在我们园区,就有两个农校毕业的年轻人。”李楠这样说时,脸上轻漾几许骄傲。

是的,被繁盛的种苗与红彤彤的草莓映红了笑脸的人们,就是他骄傲的底气。而在看到村里人陆续住进宽敞明亮的集体搬迁房后,曾被贫穷村貌狠狠“震撼”过的他由衷笑道:“比起以前那种屋外土坯墙需用粗木棒支撑、屋内墙上糊报纸炕上粘皮革的生活,他们的日子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观!”

毋庸置疑,有了千千万万个李楠式扶贫战士的身体力行,有了数十亿人众志成城的参与精神,无论是尚义县建档立卡的6482户贫困人口,还是散落在其它地方曾为生活犯愁的人员,必然会被这个新时代推着、拥着走上蓬蓬勃勃的致富路,过上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好日子!

作者:昌平区作协 张喜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