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 “十四五”规划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谱写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2021年6月2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关于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的通知》(发改振兴〔2021〕924号),明确对口协作工作期限延长至2035年,对口协作关系和政策措施保持不变。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十四五”规划,对做好对口协作、促进双方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构建南北协调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规划背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解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省(市)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开展受水区和水源区对口协作工作,不仅促进水源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确保调水水质持续达标,而且促进形成生态型特色产业优势,增强内生动力,实现水源区和受水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协作双方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实施了一批项目,在水质保护、民生改善、产业转型、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北京的各项任务。

  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任务,推动对口协作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水源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与中线工程水资源配置总体目标相协调,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特编制《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本规划发布后,将作为“十四五”期间开展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制定年度计划的基础依据。

  二、规划依据

  《关于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的通知》(发改振兴〔2021〕924号);

  《国务院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函〔2013〕42号);

  《关于印发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3〕544号);

  《关于印发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规划编制工作大纲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13〕1082号);

  《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实施方案》(京援合发〔2014〕1号);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对口协作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河南省南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相关县市,湖北省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共16个县(市、区)。其中,河南省6个县市,包括南阳市淅川县、西峡县、内乡县、邓州市,洛阳市栾川县,三门峡市卢氏县;湖北省10个县市区,包括十堰市张湾区、茅箭区、郧阳区、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武当山特区,神农架林区(以下简称对口协作地区)。

  四、规划期限

  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以来,协作双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紧紧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工作主线,深入推进水质保护、产业合作、教育医疗、精准扶贫、人才智力和交往交流等领域协作,取得了显著成效。5年来,我市保持稳定的资金支持力度,聚焦水质保护、改善民生和产业转型建成投用一批协作项目,有力推动水源区绿色发展,调水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向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基本构建了协作双方各领域全面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  

       一是组织保障坚强有力。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指导下,北京市、河南省、湖北省分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协作双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多次座谈会商,为顺利推进对口协作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2016年8月、2020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两次率党政代表团来京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座谈,并分别签订了《全面深化京豫战略合作协议》、《京豫战略合作协议(2020-2025年)》;2018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党政代表团来京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座谈,签订《深化京鄂战略合作协议》;市人大、政协代表团到水源区调研推进工作3次,进一步增强了协作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协作双方各级各部门密切交往交流,区县结对协作扎实推进,定期共商协作事宜,形成了齐抓共建、务实协作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了对口协作规划和项目实施。

  二是调水水质水量稳定达标。始终将保水质作为第一要务,优先把对口协作资金用于库区及入库河流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作。5年来,实施生态环保项目125项,占协作资金的30%以上,主要用于水源区开展库周生态隔离带建设、主要入库河流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土壤污染调查及修复等工作。首创集团、碧水源公司等一批治水治污先进企业,“打捆托管”水源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开创了治污新路径。北排集团(十堰)西部垃圾渗滤液处理站项目是国内首个将“红菌”生物脱氮技术应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工程案例。截至2020年底,丹江口水库及渠首陶岔断面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以上水质标准,累计向北京市输水超60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保障了北京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质量,更有效改善了首都生态环境。

  三是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着力解决水源区民生领域突出短板,实施一批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支持淅川县一高、邓州市思源实验学校、内乡县第二人民医院、竹溪北京小学、茅箭区大兴学校、张湾区柏林中心小学、茅箭区急救中心、神农架林区中医院等一批打基础、强民生、管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学校“手拉手”、医院“手拉手”帮扶计划相继实施,100多所中小学“手拉手”,水源区3000余名教师到北京参加短训;北京市儿童医院、市妇产医院等40家医院与水源区结对合作,在基地建设、学科发展、远程会诊、开辟转诊绿色通道等方面加强合作,开展医疗专家赴水源区义诊活动30余次,直接惠及群众数千人;水源区1000余名医生到北京参加短训。推动京豫、京鄂高等教育合作,河南南阳理工学院、湖北医药学院、湖北汽车学院等13所高校与北京的相关高校建立了结对合作关系。探索省校合作,中国人民大学与河南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四是助力水源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支持水源区脱贫攻坚工作,先后实施158个精准扶贫项目,重点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发展,支持建设淅川软籽石榴、西峡香菇、猕猴桃、内乡石斛、菊花、卢氏蜂蜜、竹溪茶叶、房县黄酒、丹江口柑橘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实施一批“生态家园”“美丽乡村”示范项目,打造了“栾川印象”“渠首印象”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公共品牌。积极开展消费扶贫,利用北京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等渠道,帮助库区100多家企业的茶叶、鱼产品、柑橘、黄酒、香菇、木耳、药材等500多个特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通过系列举措,不断发展壮大生态特色产业,辐射带动水源区贫困人口5万余人脱贫,助力水源区1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五是促进产业转型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支持水源区建设一批产业园区、标准化厂房,打牢产业发展基础。北京市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积极搭建平台,依托各类经贸交流合作机会,积极开展各类政务、商务对接交流活动,广泛动员企事业单位与水源区开展合作,支持水源地产业发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水源区,涉及环保、文旅、光伏发电、风电、饮用水等20多个领域,50余家企业投资300多亿元,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水源区的内生发展能力。南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南阳创业大街项目、北京农林科学院世界领先的杂交小麦基地项目纷纷落地;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十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对协作;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南阳市卧龙区政府签订卧龙岗武侯祠文化园建设运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卧龙岗文化旅游高地;武当山和故宫联合举办“武当山·故宫高峰论坛”,签约一批文旅合作项目;北京国素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落地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龙须草“三素分离”项目建成投产;京城机电、工美集团、北京康明斯、忠和酒业等积极参与水源区建设发展;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推动水源区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是干部人才智力支撑作用明显。发挥北京科技、人才优势,加大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人员交流交往活动,省市级层面干部双向挂职320人次(每年北京选派24名,河南湖北选派40名),结对区县之间灵活开展短期干部挂职交流。积极开展各类培训班,培训环保、教育、医疗、科技、农业、旅游、致富带头人等方面干部、专业技术人才10000余人次。连续7年组织开展院士专家行活动,共有院士50多人次、专家150多人次先后赴十堰、南阳,深入200多家企事业单位解决各类难题500余个,建立工作站10余家,培养当地“高精尖”人才500余名,开发新产品近100项,授权部分专利技术,“北京智慧”为水源区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人才交流平台不断健全,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深入水源区,开展一批高技能实用人才培训,促进两地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北京高层次人才赴水源区交流服务和投资创业提供平台。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加强水源区水质保护、做好移民后续帮扶、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中医药产业等做出重要指示,为水源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水源区肩负着水质保护政治责任和高质量发展历史使命,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发展的机遇

  从全国看,“十四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一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二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呈现新趋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增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仅是解决水源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三是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进入新阶段。近年国家对提升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价值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要求,陆续出台了向纵深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细化政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重要方向。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优质生态产品供给问题,实现资源与资本转化,走出一条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双向转化的通道,创新释放水源区蕴藏的巨大潜能。四是抢抓“南水北调”政策红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贯穿连接,为水源区县(市、区)主动对接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借助南水北调大势,抓住国家当前大力支持南水北调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绝好机遇,主动对接、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交流协作,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从水源区看,未来五年对口协作发展呈现出明显阶段特征。一是水源区生态优势将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显得更为突出。随着“两山”理念深入践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不断创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也日益完善,为水源区扛稳水质保护政治责任、实施对口协作战略拓展了新空间。二是协作双方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将带来新的机遇。随着都市圈城市群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一体化加速推进,南阳市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十堰市区域中心城市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动力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日趋健全,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逐渐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既为水源区产业转型和生态经济创造了良好基础,也为双方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三是综合资源禀赋将在水源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水源区16县(市、区)区位特殊,资源丰富,环库路、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短板逐渐补齐,综合资源禀赋优势日趋凸显,为引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中医药、文旅、健康养老等大型企业落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特殊平台优势将在助力水源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持续深化,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为水源区紧缺的生态经济发展、传统工业转型、科技成果转化、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服务升级等领域提供强力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河南、湖北两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了显著改善。但是,水源区依然面临着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民生保障还有短板、县域经济发展不够等挑战,距离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文明区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随着水源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排放量和处理需求不断扩大,治污设施和水平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同时,中线供水逐渐成为北京等地的主要饮用水源,对水质、水量保障和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深化水污染防治、水源涵养和生态建设。

  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水源区县(市、区)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加工、传统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上,总体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不长,深加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匮乏,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改造任务繁重,亟须弥补科技短板。

  补齐民生短板任务艰巨。“十三五”时期,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明显提升,以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公共交通为核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中部地区其他县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面临着提升居民整体收入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双重压力。

  引智扶智任务繁重。水源区地处省会、地区中心城市边缘,缺乏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对支撑新经济发展的人才吸引力、凝聚力不高,亟须借助对口协作契机,激活水源区人力资源、市场、生态优势,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第二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指示精神和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水源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为主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绿色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发挥两地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协作关系,拓展协作领域,创新协作模式,深入推进生态环保、产业经贸、科技创新、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干部人才等领域合作,形成各类要素有序流动、优化配置和良性互动的大循环格局,推动新时代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二、基本原则

  ——当地主责、协作助力。贯彻国家关于对口协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水源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在协作项目实施、资金管理、产业引进、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支援方积极承担协作责任,将协作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安排,发挥自身优势,动员各界力量,深入对接,助力水源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化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始终围绕确保水质安全这一中心任务,加强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护、水源涵养、生态廊道建设,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统分结合、互利共赢”的原则,全方位进行政务、市场、企业、社会等方面对接,围绕水源区生态、旅游、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开展生态保护、经贸交流、人力资源开发、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多层面协作,建立多方共赢、共同发展的协作机制。

  ——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围绕工作主线,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最大限度发挥协作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将两地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有机结合,突出生态、产业、民生、科创、人才等重点领域,通过具体项目带动促进各项决策部署、任务目标的落地落细落实。

  三、协作目标

  到2025年,助力水源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库区调水水量水质稳定达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型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内生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加强;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协作领域不断拓展,协作质量不断提升,协作互动格局全面建立;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文明和谐、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高水平推进水质保护

  (一)加大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支持丹江口库区环库周和干渠沿线实施一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护林、农田林网等生态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丹江口库区环库生态屏障带;支持汉江、堵河、丹江、老灌河等重点入库河流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探索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强化农业、工矿、城乡等污染物协同控制和系统治理,实现水源区稳定消除劣V类水体,确保“一泓清水入库”“一库净水北送”。

  (二)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支持全面实施城镇集中式污水及污染物处理,提高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效率。继续推进神定河、泗河、剑河、犟河、官山河、灌河、淇河等入库河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开展河岸生态缓冲带建设,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构建绿色屏障,持续改善水源区生态环境,形成以丹江口库区流域水系和总干渠为重点的复合型生态保护廊道。

  (三)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支持开展农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畜禽养殖集中屠宰污染治理、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工程,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动建设水土共治大数据平台系统,监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加强对水源地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四)加强环保新技术及新理念合作。积极引导、鼓励两地的环保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攻克生态环保领域的技术难题,加大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水源区生态环保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加强水质、水生态监测站点建设和人员培训,积极搭建水源地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安全网。推动水源区生态价值转化,鼓励先进信息技术企业和环保企业参与水源区“两山”理论实践,探索开展碳汇交易和绿色金融,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畅通水源区“两山”转化通道。

  二、精准化提升民生保障

  (一)实施医疗卫生携手强弱项工程。建立两地医疗机构常态化合作机制,定期开展医疗领域重点学术研究。支持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与水源区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开展疑难急重症诊治;探索在水源区设立北京医疗院士专家工作站,为水源区提供技术指导,提高水源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开展两地医疗从业人员交流互访,聚焦重点科室,支持水源区选派医疗人员到北京跟岗学习锻炼,实现示范引导作用。探索建立两地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实现共建共享。支持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基层医疗公共服务项目。

  (二)实施教育补短板和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两地师资培训及合作办学,组织北京骨干教师到水源区开展示范课教学。支持利用现有科技手段,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两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水源区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加强两地职业教育协作,深化师资合作,积极推进中职学校学生联合培养工作,鼓励北京市职业院校对水源区实行招生优惠,适当增加招生名额,探索北京市职业院校在水源区创建分校。支持一批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基层教育公共服务项目。

  (三)鼓励高校结对共建共享工程。继续引导支持两地高等院校开展结对协作,加强交流合作,重点学科共建,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鼓励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技术合作,共享线上资源,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申报科研创新项目,开展技术攻关;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开展短中期进修,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四)开展人力资源合作。鼓励两地部门和地区人力资源市场联动及信息共享,开展就业合作,推进双向流动,吸引北京市优秀人才到水源区创新创业,持续开展北京专家、博士后智力服务团系列服务活动。

  三、高质量促进产业转型

  (一)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深化两地创新龙头企业、知名高校院所合作交流,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探索共建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和成果转化基地。依托河南省中科院成果转移转化南阳分中心、南阳高新区、十堰经开区,搭建企业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及应用,促进科研成果跨区域转化。鼓励两地产业园区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经验,推动应用科技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科技人才等可推广可复制制度措施,激活水源区创新创业活力。鼓励双方优秀的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管理团队,开放共享“双创”资源,举办“双创”论坛,吸引优秀的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管理团队参与对口协作地区创业投资发展。

  (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围绕水源区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和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特色产业等,加强两地科研机构、企业对接合作,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水源区汽车制造、智能装备、绿色食品、电子制造等主导产业与北京市开放型经济和广阔市场优势对接,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互动发展,促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推动对口协作地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与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研发、配套加工等领域进行有效对接。鼓励北京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行业企业在水源区建设生产基地,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利用北京市互联网平台优势资源,推进水源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商贸流通、工业生产、金融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发展。

  (四)加强文化和旅游综合开发。整合水源地旅游资源,支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大力推介水源区旅游特色品牌,提升水源区旅游知名度。鼓励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深化合作,充分挖掘水源地生态旅游资源,共同发展旅游、文体、休闲等产业,通过共同开发、共同推介等多种方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和线路,推动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支持双方开展旅游项目招商、产业融合、品牌合作、旅游投融资、集团化发展等深度合作,完善旅游产业互助发展机制。鼓励文化企业依托水源区文化旅游资源,在文化创意、广播电视、工业设计、动漫游戏等领域深化合作,促进知名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项目落户水源区。鼓励引导大型文体公司到水源区建设一批文化体育项目,开展专项体育训练和体育赛事。鼓励大型文旅企业积极参与整合水源区自然生态资源,以山地休闲、避暑养老、康体养生、红色研学为抓手,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服务一流、旅游市场繁荣的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五)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加强两地中医药合作,聚焦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鼓励水源区办好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仲景论坛、仲景书院、武当道药养生展示活动,提升水源区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加强水源区适宜产区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建设一批良种繁育、种植基地;以当地中医药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药材物流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等为支撑,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多方位服务乡村振兴

  (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聚焦月季、艾草、香菇、猕猴桃、软籽石榴、茶叶、柑桔、蜂蜜、菊花、油橄榄等特色产业、富民产业,不断做优做强、打出品牌,为水源区农民就近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利用北京市农业科技和进京农产品快捷通道优势,支持水源区谋划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加工基地。发挥北京市农业产业优势,鼓励北京市企业到水源区投资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因地制宜发展集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和休闲山庄,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休闲乡村。加强乡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示范。鼓励企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三产融合,壮大乡村整体实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三)培育农产品品牌和拓展销售渠道。探索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引入市场经营主体,合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利用双创中心和新媒体、大型电商平台,畅通水源区优质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水源区优质农产品进京推介活动,提升在北京市场的知名度。

  (四)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鼓励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提档升级乡村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坚持市场化原则,鼓励两地企业共建城市投资公司和基金,吸引社会资金以PPP等多种模式参与投资,统筹规划建设水源区能源、交通、环保、通信、市政等设施,促进水源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五、多层次开展干部人才交流培养

  (一)持续开展干部人才双向挂职。继续实施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专业人才挂职、锻炼、培养,发挥挂职干部人才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两地优势产业、资源对接,加强政务、商务交流合作。

  (二)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方式。依托北京市高等院校、科技企业,采取研企合作、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合作办学等模式,围绕水源区生态经济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防灾减灾、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紧缺的专业人才,探索“组团式”模式,为水源区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依托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定期联合开办高质量发展、城市管理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主题培训。在水源区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定期选派专家对水源区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加快推动技术协作转化。建立人才智力对口协作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共享专家人才库,共享科技人才,推动北京“院士专家库区行”常态化。搭建合作平台,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平台作用,为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探索“揭榜挂帅”机制,支持“双百行动”参与企业和“院士专家库区行”对接成效显著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对口协作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示范样板。

  六、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一)创新优化区县结对协作。在维持既有区县结对协作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协作机制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建立健全双方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协作双方的比较优势,找准合作点,探索依托既有产业园区开展共建共营、托管运营,适宜产业转移承接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的新模式。鼓励水源区县市积极参与融入结对区的重大战略。

  (二)加强民间交往交流。鼓励两地工商联、工会、团委、妇联、侨联、文联等群团组织和商会、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洽谈、产品展销、项目推介、招商引资等各类对接交流活动,积极为两地经贸合作牵线搭桥。

  (三)搭建商贸交流和展销平台。发挥北京市科技、农业、旅游、经贸、人才等各类综合服务平台作用,鼓励水源区企业积极参与,加强两地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合作;鼓励两地商贸企业和特色品牌相互延伸,融合发展;发挥北京会展业优势,鼓励北京会展企业参与对口协作地区大型会展设施建设管理、会展项目承接、会展资源整合和市场推广。加强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推动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转型升级。

  (四)多方位提供金融支持。充分发挥首都优质金融资源和金融人才聚集优势,将北京市金融工作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引入对口协作区域,选派北京市金融领域优秀团队和骨干力量到对口协作区域开展工作,鼓励北京市的优质金融机构在对口协作地设立机构、开展业务,支持对口协作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能力。

  第四章 资金安排和项目管理

  一、资金安排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对口协作资金采取市区分担原则,按照市区筹集机制的相关要求,纳入财政预算。

  二、资金使用领域

  “十四五”期间,协作资金主要用于本规划确定的对口协作重点任务,即水质保护、民生事业公共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干部人才交流培养、交流合作等领域。

  三、资金使用方式

  河南、湖北两省加强资金项目统筹管理,打破资金在水源区县级层面相对固定的分配方式,建立健全协作资金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在以直接投资为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探索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精准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项目管理

  项目库管理。根据北京市对口协作规划和当地实地需求,编制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规划项目储备库,项目库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项目库是确定对口协作年度项目的主要依据。

  项目实施。对口协作项目采取“北京出资、当地实施”的交支票方式落实推进。对口协作地区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严格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年度项目计划,做好全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实施进度、质量和效益。

  监督管理。河南、湖北两省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定期对协作项目实施、资金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审计,并及时向支援方通报情况。同时,协作双方根据工作需要,针对协作重点项目,配合开展联合监督检查。

  第五章 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分析

  “十四五”对口协作项目的实施,将促进水源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的稳步推进,促进各主要入库河流长期稳定达标,保障调水水质安全;将有利于带动当地政府及民间加大对生态建设领域的投入,推动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将有利于促进水源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二、社会效益分析

  “十四五”时期,一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高水源区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经济效益分析

  “十四五”时期,随着规划项目稳步实施和双方协作创新发展的全方位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将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人民增收致富。水源区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投资总量快速增长,在投资拉动下,经济发展将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北京市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研究重大协作事项,解决重大协作问题,推动对口协作事项落地见效。继续采取“市级统筹、区县结对”的对口协作模式,各区与水源区各县市区“一对一”结对关系保持不变。具体结对关系如下:

  朝阳区—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

  顺义区—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

  延庆区—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

  西城区—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

  昌平区—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

  怀柔区—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

  海淀区—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

  东城区—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

  丰台区—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

  大兴区—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

  平谷区—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

  通州区—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

  房山区—湖北省十堰市房县

  石景山区—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

  密云区—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

  门头沟区—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二、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的战略决策,在协作双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京、豫、鄂三个领导小组及日常工作机构的职能作用,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京、豫、鄂”三方联席会议。进一步完善与河南、湖北两省及有关县市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多方联动、高效协作的对口协作组织保障体系。

  三、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北京市南水北调对口协作资金和项目全部纳入当地绩效管理,定期对预算和绩效目标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年度预算执行终了及时组织绩效评价工作,评价结果通报北京市。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协调河南、湖北两省建立健全省级层面对口协作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监督、审计机制,建立健全基于贡献大小、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需求、项目实施质量和效果、资金使用效益等因素的资金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定期对协作项目实施、资金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审计,并及时通报情况。

  四、完善评估机制

  根据国家要求和实际需要,会同市相关部门和水源区适时认真开展规划评估和项目计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对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更好推进对口协作工作提供依据。完善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机制,加强评估结果运用,注重发挥正向激励作用。

  五、加强宣传动员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宣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及时总结并宣传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营造共同支持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作水源区水质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