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雪域高原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张祥,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医技党支部书记,2022年他积极响应号召,成为北京市第五批中组部组团式帮扶医疗队队长、称多县人民医院院长。面对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严重不足的物资供给,张祥未曾惧怕,迎难而上,把至深的感情和一颗炙热的红心奉献给了雪域高原。

640.jpg

  百姓生命肩上扛

  称多县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终年气候环境恶劣,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矛盾依然尖锐,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很大。党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带来了春天,2022年中组部牵头十部委组团式医疗帮扶158个重点县,称多县人民医院就在其中。

  2022年7月一通电话打破了北京市石景山医院医技党支部书记张祥的平静生活。“当时院长只说了一句话,组织需要派人去称多县支援,你去还是不去,马上给我个准信。”张祥回忆道。这突如其来的任务让他有点蒙,但几秒钟之后张祥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2022年8月1日,北京市石景山区按照中组部的要求选派了一支由5人组成的援青医疗队到达称多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5个人的“小队伍”承担起了“大工程”——对称多县人民医院包括内科、骨科、中医科、医学影像科和手术室进行援建,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张祥自然担负起了医疗队队长和医院院长职务。

  然而,当张祥带着同事走进称多县人民医院进行深入了解后,他才发现这项任务的难度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大。作为当地规格最高的医院,医疗水平、人员配置仅相当于北京普通乡镇卫生院的水准。“当年赈灾重建捐赠的医疗设备大部分是没有维保的,很多已经‘缺胳膊断腿’成了摆设,我们估算了一下,整个医院的医疗设备缺口至少4000万元。”张祥介绍说。为了给称多县人民医院建立起完备的医疗体系,张祥顾不上严重的高原反应,他快速和青海省有关部门取得联系,通过省县共建机制,在称多县人民医院建立起了骨科、麻醉科、急诊科、手术室四个专科科室。

  黄色哈达寄真情

  “从北京来了大专家给咱瞧病来了,真是太好了!”这是如今称多县老百姓嘴里常念叨的一句话。自从张祥和队员来到这里后,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闻讯赶来,仅2022年8月份医院的门急诊总量就达到3000余人,与7月相比,环比增加了10%左右。

  称多县山高路远,镇与镇之间往往间隔数小时的路程,交通的不畅,信息的闭塞、加之藏族习俗的影响,医疗条件的薄弱,很多村民患病后无法得到及时、科学的医治,往往直到病入膏肓才会赶到县人民医院问诊。

  “老百姓来不了,我们就下去。”为了让患病的老百姓得到及时诊断,张祥会定期带领团队,拉着X光机、便携式超声等医疗设备下到各个乡镇开展义诊。

  北京一年有四季,而称多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另一个是大约在冬季。“我带着我们第一拨团队来的时候,这里的温度已经到了零下20℃,而且很多偏远的乡镇卫生所是没有暖气的,我们的队员下去一次回来就要生场病。”张祥回忆说。即使在这样寒冷的天气,前来问诊的村民仍旧络绎不绝,队伍可以排出几十米,每位村民看完病后都是连连道谢,虽然张祥听不太懂藏语,但大家的笑容已说明一切。“我每次下去都会收到村民赠送的黄色哈达,这种颜色的哈达在当地是尊贵和至高无上的象征,他们一般是在宗教仪式中才会使用,而我们的队员几乎人手一条。”张祥自豪地说道。看着办公室里各式各样乡亲们送来的土特产,这个寒冬似乎也不再寒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给当地留下一支不会走的医疗队伍,张祥带领帮扶团队通过师带徒、团队带团队的方式开展专家培训、教学查房、手术带教、会诊带教和义诊工作,每季度不少于400人次,通过人才梯队培养,医院医生、护士的持证上岗率达到了89%,在玉树州位列第一,获得青海省卫健委的赞誉。一年来,充分利用东西部帮扶资金加大医院硬件投入,骨科C臂X光机、麻醉机、移动DR、四维超声等一系列大型设备投入使用,急诊科增添新的急救设备二十余种,64排螺旋CT正在安装在新的医技综合大楼中。

  父辈传承融骨血

  从2022年7月底至今,张祥已经在称多县工作了310个日夜,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常常耳鸣、失眠,每天只能依靠药物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每这个时候,他总会不自觉地思念远在北京的家人。“我母亲今年已经将近80岁高龄了,孩子处在初中升高中的关键时期,但现在这些我都顾不上,只能交给我爱人,说起来真的很愧对家人,但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这里的百姓更需要我。”张祥平静地说。

  从2001年参加工作至今,张祥已经参与了西部援建、援疆、援藏等多次支援工作,而这源于一种血脉的传承。“我父母都是党员,父亲是名法官,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因公殉职了,所以直到大学毕业我都在享受因公殉职的家属待遇,包括我母亲也从小教育我,只要国家需要你,你就得上,不要讲条件。”张祥说。

  为百姓服务的信念早已深深融入张祥的骨血之中,他希望为当地打造一艘可以自己航行的轮船,为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虽然这条路并不好走,但张祥不会放弃。

  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巍巍高原,见证着医疗队员们艰苦奋斗、担当作为的日日夜夜;清清湖水,诉说着援青队员们和当地百姓骨肉相连、亲如一家的深情厚谊。三年援青路,一生京玉情!帮扶团队把至深的感情和一颗炙热的红心永远地留在了雪域高原,让它成长为雪域高原上永远不败的格桑花!